
少年时,我发现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。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,靠在生产队出集体工分得口粮,在自留地里种蔬菜和红薯玉米等凑合着让一家人吃饱肚子。上学时,我从不与家境好的同学攀比学习用品,也不羡慕别人穿新衣服。放学后,我会去山上砍柴,会在父母和姐姐收工之前把放养的鸭子赶回家,自觉地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,让起早贪黑的父母和姐姐可以多歇一会儿。
青年时期,我发现靠自己改变命运。父母生育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,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,一家人吃饱肚子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我明白做儿女的尽量不要给父母增添负担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,我翻山越岭背米带菜去几十里外的地方读初中读高中。高中毕业后,没有像有的同学一样,跟父母提出返校复读考大学,而是在家且耕且读。经过四年的努力,我自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,并参加写作函授班学习。学如春起之禾,不见其长,而日有所增。这也为日后的工作储备了知识。
人到中年,我发现自己肩上的担子与责任。这个年龄段,大家都一样。在家中,上有老下有小;在单位,是中坚力量。为人之父,我想的最多的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,孩子上大学也好,读研究生也好,尽力提供学习和生活保障。父母生活在农村,作为不在身边的儿子,每逢过年过节和父母生日,我无论再忙也会回家尽一份孝心。工作上,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,组织上给自己肩上压了担子,职责所系,丝毫不敢懈怠。作为基层单位负责人,我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,服务中心工作,做好本职工作,为此,“五加二” “白加黑”是常态。那时的思想观念是在其位谋其政,党和人民的事业,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。
步入晚年,我发现平凡的自己。时光飞逝,转眼到了“杖乡之年”,待到明年,我就将光荣退休。曾经的少年壮志,归于平凡,但我觉得自己平凡而不平庸。回首往事,有得有失,耕耘无悔。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他的《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》中记载:中国上层社会:870万人,中层社会:9860万人,草根阶层:13亿人。按此划分,我肯定是在13亿人之中。我从一个农村青年,走出山外,在小县城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,可谓生逢盛世,适得其所。古人云: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。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如意的事,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幸福。
(作者:南 风 永兴县委宣传部 )
责编:邓雪
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下载APP
分享到